#用錯獎勵方式會變成賄賂孩子
前幾天有一個很認真在聽我直播的阿嬤,來問我一個問題,他說「老師!孩子吃飯很難餵,所以我就跟他說,快吃!吃完我就給你餅乾。一開始很有效,可是後來又不肯好好吃了,是那裡做錯了嗎?」
我跟奶奶說「先吃飯再吃餅乾,聽起來是訂好規矩了,但卻用餅乾去吸引孩子吃飯,是賄賂了孩子,無形中會破壞孩子主動想吃飯的動機。」
給孩子獎勵的教養當然比給處罰好,但也要正確及適當。因為獎賞的方式錯了,也會造成一些行為問題,例如:
1. 用零食當獎賞,會讓孩子更渴望零食
餅乾糖果幾乎每個孩子都愛,因此它很容易成為大人用來激發孩子潛能的工具。食物在心理學增強物的分類上,是屬於初級(或原始)增強物,意思就是孩子不需要學習增強物與事件之間的關聯,就有增強的效果,因此用糖果餅乾獎賞,只會讓孩子更覺得糖果餅乾珍貴,更渴望它。
2. 用手機平板獎勵,會讓孩子沈迷
為了要讓孩子做到大人設定的目標,有些大人就會用手機平板當作條件交換,小孩若用平板來學習倒還好,但多數孩子都會沉迷電動、看影片、瘋社群,反而讓孩子更離不開手機平板。
3. 過多物質獎勵,讓孩子討價還價
當孩子太常因做對行為而接受獎賞時,就會開始進一步討價還價,甚至主動要求獎賞,就曾有苦主媽媽說,連請孩子做個家事,都被問「可以得到什麼」,好像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一樣。
4. 小事也給大獎勵,讓社會讚美失效
太常給獎賞,特別是連孩子本來就有動機要做的事也給獎勵,過去研究證實,這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,我們都希望孩子是發自內心地去做事,發自內心就是所謂的內在動機,若孩子都是要獎賞才去做,就完全是外在動機了。
5. 滿分才奬勵,讓孩子容易放棄
常會聽到抱怨,獎賞、集點制度一點用都沒有,深入了解,才發現這往往是大人太過急切的結果,例如常在學校發脾氣的孩子,我們透過獎賞,成功三天沒有發脾氣後,媽媽立刻跟他約定如果可以一個月都成功,就帶他去墾丁三天兩夜,結果卻失敗了,這是為何呢?因為30天真的太長了,孩子太難做到就會放棄。
6. 凡事先給獎品,這叫賄賂,會破壞做事動機
大人有時候,會先給孩子獎賞,希望孩子拿到獎賞後,就會努力,但,這樣的作法,不是獎賞,而是賄賂,東西都到手了,孩子注意力都在獎賞上了,還會努力嗎?因此結果往往就不如人意。
小心獎勵做錯了,對孩子反而是賄賂,一定要讓更多帶孩子的人知道!